迎難而上,逆境成長——觀《焦裕祿》有感
2022年是焦裕祿延辰100周年。緬懷先烈的同時,工作之余,抽空懷著既激動又興奮的心情,觀看了李雪健版的電影——《焦裕祿》,通過看這部電影,我從他身上學到“焦裕祿精神”,感悟到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在逆境成長。
焦裕祿在鄭州逝世后要求把自己的遺體運回蘭考安葬在沙丘上。埋葬焦裕祿的隊伍浩浩蕩蕩,每個人都是滿臉的淚水,心情十分的沉重,蘭考的老百姓要送這個讓蘭考付出一切的書記。焦裕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了蘭考的百姓們,在當代,有幾個黨員干部能有如此的待遇呢?
電影開頭有一群小孩追著要東西,焦裕祿沒有不耐煩,而是把僅有的一個饅頭分給了那群孩子們,這讓我感觸很深,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當時貧窮農(nóng)村的縮影。當時的蘭考飽受內(nèi)澇、風沙、鹽堿的迫害,讓這個小鎮(zhèn)飽受貧寒之苦,很多的村民都因為難以生存逃離了這個小鎮(zhèn),焦裕祿看到這個場景百感交集。
焦裕祿堅決不搞特殊化,以身試則。當時的吳書記送到家里二十斤大米,堅決要原封不動的送回去,并告訴自己的子女原因。在當代社會有些黨員干部卻做不到這一點,做不好表率作用,貪污受賄,濫用執(zhí)法。對于不搞特殊化,其實每個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焦裕祿對待工作那是真奉獻。為了治理好蘭考的風沙,他一趟又一趟在黃河邊上的沙丘上推著自行車研究用什么方法治理好風沙。他親自去拜訪牛場的老場長,得知種泡桐樹能防風固沙,就親自帶著群眾去種植泡桐樹。
通過觀看《焦裕祿》,讓我認識到,作為魯中公司臨臨高速項目的一名員工,面對工作的困難要迎難而上,主動去面對困難,并且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要真奉獻,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發(fā)揮到無限的可能。在飛快發(fā)展的新時代,要與時俱進,也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平凡小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